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2 04 v.31 51-58
饭圈文化下青少年的理性迷失及教育路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1年度共青团中央重点课题“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机理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ZD007); 2019年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重大项目“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变革研究”(项目编号:B2PK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

摘要(Abstract):

饭圈文化是一种典型的青少年文化形态,卷入其中的青少年在对偶像的疯狂追逐中会出现理性迷失的问题,呈现个人认知盲目化、生活信念空洞化、集体行为虚假化等三重表征,其深层原因是青少年成长需要的错位满足、群体生活的隐性诱导、虚拟环境的价值熏染。为解决饭圈文化诱发青少年理性迷失的问题,我们必须在社会层面平整理性植根的土壤、在学校场域培育理性孵化的苗圃、在家庭领域搭建理性生长的支架,从而实现青少年理性的复归,规避饭圈文化引发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饭圈文化;青少年;教育;理性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编辑之友》,2019年第11期。

[2]吕鹏:《“饭圈”的拓扑结构及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思考》,《人民论坛》,2020年第19期。

[3]刘传雷、王延隆:《后物质主义理论视域下青少年“饭圈文化”审视》,《当代青年研究》,2021年第5期。

[4]胡岑岑:《从“追星族”到“饭圈”——我国粉丝组织的“变”与“不变”》,《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2期。

[5]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5期。

[6]王薇:《“饭圈”文化透视与综艺娱乐内容生态重建——“倒奶”打投事件引发的思考》,《中国电视》,2021年第7期。

[7](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8]郝娴宇:《告别“剧震”不断的这一年,文艺圈能否迎来新改变?》,新华社,2021年12月31日。

[9](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焦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10]董雪、程思琪、王默玲,《谁在刺激粉丝为“爱豆”厮杀?》,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8月10日。

[1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局,2017年版,第9页。

[12]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5期。

[13]申金霞、万旭婷:《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群体极化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基于“2·27事件”的微博评论分析》,《现代传播》,2021年第8期。

[14]Maslow A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370-396.

[15]孙佳山:《人口结构、明星制度视野下的“饭圈”问题——历史性挑战及其影响》,《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0期。

[16]胡剑:《不良饭圈文化治理机制构建研究》,《当代电视》,2021年第10期。

[17](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版,第264页。

[18]Wirth,L.Urbanlism as a Way of Life[J].The America Journal of Socicology,1938,44(1):15.

[19]Church A.Personality in a non-Western culture:The Philippines[J].Psychologacal Bulletin,1987, 102(1).

[20](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郑熙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6页。

[21]林玮:《“算法一代”的诞生:美育复兴的媒介前提》,《教育研究》,2021年第7期。

[2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23]栾轶玫:《饭圈失范的表象及纠偏》,《人民论坛》,2020年第26期。

[24](美)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毕竞悦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104、105页。

[2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4页。

[26]国家网信办:《2021“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开展——治理网络乱象,净化网络空间》,《人民日报》,2021年5月9日。

[27]王钟的:《媒体与饭圈打交道的尺度》,《青年记者》,2021年第3期。

[28](德)席勒:《美育书简》,许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5页。

[2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图书馆,2017年版,第67页。

[3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15日。

[31]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9期。

[3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增强社会各界办好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人民日报》,2018年9月14日。

[33]张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试验场:家风家教》,《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2期。

[34]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35]雷雳、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69.5

引用信息:

[1]母志蕊.饭圈文化下青少年的理性迷失及教育路径[J].北京青年研究,2022,31(04):51-58.

基金信息:

2021年度共青团中央重点课题“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机理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ZD007); 2019年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重大项目“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变革研究”(项目编号:B2PK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