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09 03 v.18;No.68 3-10
李大钊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再探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Abstract):

五四前后李大钊通过办报办刊、发表论著、组织社团、办学讲课、演讲辩论等方式向中国民众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他早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主要涵盖了四方面内容: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本质,阐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较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正确论述了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革命的步骤、手段、动力等等;号召学生和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些杰出的思想主张形成了他早年的理论特色。当然,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初理解也存在着一些不准确之处,这种认识偏差是与当时他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分不开的。李大钊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并及时将先进的科学理论运用于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

关键词(KeyWords):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
参考文献

①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原载于《言治》季刊第3期;《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两文载于《新青年》第5卷,第5号。

②《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通告》(四),《北京大学日刊》,1922年2月6日。

③蓝公武的文章,署名“知非”,被转载于《每周评论》第33期上。

[1]李大钊传编写组.李大钊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杜全忠编著.李大钊研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李大钊.青春[J].新青年,1916,(第2卷,第1号).

[4]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李大钊.“五一”运动史[J].新青年,1920,(第7卷,第6号).

[6]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J].每周评论,1919,(35).

[7]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J].新青年,1920,(第8卷,第4号).

[9]李大钊.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J].新青年,1922,(第9卷,第6号).

[10]李大钊文集(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李大钊文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青年,1919,(第6卷,第5号).

[13]李大钊.狱中自述(见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党史研究资料》(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4]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J].每周评论,1919,(29).

[17]李大钊.社会主义释义[N].民国日报(副刊),1923-11-13.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A811

引用信息:

[1]徐行.李大钊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再探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8(03):3-10.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