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团校(广州志愿者学院);
青年志愿工匠的培育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跨制度协调发展和推动青年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粤港澳三地志愿服务存在政策不兼容、资源无法共享、激励体系的适用存在困境等问题。本研究从广州志愿者学院的志愿工匠培育经验出发,从协同逻辑、共享逻辑和空间逻辑三个方面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志愿工匠培育的机制与路径。
253 | 1 | 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登录自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70836.htm)。
[2]谭建光:《“志愿工匠”及其价值分析》,《社会治理》,2019年第5期。
[3]刘志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粤港澳青年志愿服务合作的内涵_路径及对策》,《青少年研究与战略》,2019年第1期。
[4](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5]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南方经济》,2018年第12期。
[6]罗富政、罗能生:《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非正式制度歧视的新视角》,《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2期。
[7]刘云刚、侯璐璐、许志桦:《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域协调:现状、问题与展望》,《城市观察》,2018年第1期。
[8]王晓华:《差异、多元共生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2期。
[9]张翼、陆仕桢、赵定东、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0年9月15日。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432.6;D632.9
引用信息:
[1]吴冬华,王静,谢栋兴.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工匠培育模式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1,30(02):65-71.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