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内卷青年”与“躺平青年”是近年来青年社会心态变化的新样本。前者主要表现为过度投入、深陷竞争机制、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等,后者则表现为积极性低、顺从姿态、低欲望生活等。从本质来看,无论“内卷”还是“躺平”,都反映出青年迷茫、焦虑、失落、矛盾的社会心态,在社会变迁下的个体与群体的相互构建下形成。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关切青年的现实需求,优化青年发展条件;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培育青年奋斗精神,寻找个体兴趣所在;提高青年创新素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3,468 | 7 | 19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34]新华社:《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4页。
[2]陈诚、包雷:《内卷的产生机制与教育内卷的破解》,《中国考试》,2022年第2期。
[3]卢晓雯:《多维视角下的内卷化:研究现状及概念梳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4]曾建勋:《破解“内卷”现象》,《数字图书馆论坛》,2021年第8期。
[5]苑津山、幸泰杞:《“入局与破局”:高校学生内卷参与者的行为逻辑与身心自救》,《高教探索》,2021年第10期。
[6]任可欣、余秀兰、王世岳:《“先生存后发展”:N大学文科青年教师行动逻辑分析》,《高教探索》,2020年第7期。
[7]关浩光:《内耗、“996”、年龄焦虑……职场内卷究竟“卷”了什么》,《齐鲁壹点》,2021年第2期。
[8]吕鹤颖:《躺平:加速社会青年代际的感性减速》,《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9]陈功:《躺平学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腾讯新闻》,2021年第7期。
[10]汪行福:《合成症候躺平现象分析》,《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11]王金林:《自我解构的躺平主义——“躺平正义论”批判》,《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12]朱国华:《从预防性抑制到现代性危机:躺平的前身后世》,《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13][26]许纪霖:《躺平:代际冲突下的“后浪”文化》,《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14]相雅芳:《祛魅与重构:“躺平文化”的社会根源及文化反思》,《新疆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15]林龙飞、高延雷:《“躺平青年”:一个结构性困境的解释》,《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10期。
[16]熊钰:《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2期。
[17]覃鑫渊、代玉启:《“内卷”“佛系”到“躺平”——从社会心态变迁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2期。
[18]赵洁:《“自我异化”与人的复归:“内卷化”的实质、成因和纾解》,《理论导刊》,2021年第10期。
[19]曹林:《面向生活,避免评论的过度反思》,《青年记者》,2021年第7期。
[20]沈东:《“内卷与躺平”冲击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2期。
[21]付茜茜:《从“内卷”到“躺平”:现代性焦虑与青年亚文化审思》,《青年探索》,2022年第3期。
[22]谭建光:《中国青年的竞争强化过程分析》,《中国青年研究》,1995年第2期。
[23]吴愈晓、张帆:《“近朱者赤”的健康代价:同辈影响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
[24]赵彦刚、杨博、许海光:《职场新人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领导科学》,2018年第4期。
[25][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419-420页。
[27][29][30]杨宜音:《社会心态形成的心理机制及效应》,《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28]王俊秀:《社会情绪的结构和动力机制:社会心态的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31]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2016年版,第58页。
[3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13.5;C912.6
引用信息:
[1]叶文璐.“内卷”与“躺平”:社会变迁下的青年心态困境[J].北京青年研究,2023,32(03):28-35.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