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4, 04, v.33 99-111
“Z世代”青年“二象性心态”的省思与应对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摘要:

“Z世代”青年是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因此就其生活场域来说,具有网络生活与真实生活的双重性。在网络与现实的交织之下,“Z世代”青年呈现出二象性的心态,这种矛盾的撕扯主要体现在价值认同、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与情感认同之中。“二象性心态”的出现使得他们陷入矛盾的漩涡,产生认同障碍,阻碍“Z世代”青年的向上成长。“Z世代”青年“二象性心态”的形成与社会极速转型下的群体认知转变、网络亚文化的兴起与泛滥、网络空间代替现实场域以及“Z世代”青年社会交往的畸形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化解“Z世代”青年“二象性心态”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同时把握网络阵地,增强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扩大传播范围,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制作精品社会文化产品,传播主流文化、弘扬正向力量。

Abstract:

"Generation Z" youth is a generation growing up in the Internet. Therefore, in terms of their living field, they have the duality of network life and real life. Under the interweaving of network and reality, the youth of "Generation Z" show a dual mentality,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value identity, identity, social identity and emotional identity. The emergence of " dual mentality " makes them fall into the whirlpool of contradictions, resulting in identity obstacles and hindering the upward growth of "Generation Z" youth.The formation of the " dual mentality " of the "Generation Z" you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group cognition under the rapi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rise and spread of network subculture, the replacement of the real field by cyberspace, and the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the "Generation Z" youth. To resolve the " dual mentality " of "Generation Z" youth, 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guide the value, grasp the network position to enhance the discourse power of the mainstream values, expand the scope of communica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social practice, and make high-quality social and cultural products to spread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positive force.

参考文献

(1)王延隆、焦一曼:《突破差序心态:Z世代青年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

(2)敖成兵:《Z世代消费理念的多元特质、现实成因及亚文化意义》,《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6期。

(3)王肖、赵彦明:《“Z世代”大学生媒介化生存的审视与应对》,《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3期。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7页。

(3)栗蕊蕊:《“社恐”与“社牛”:青年社交新表征及其引导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7期。

(4)王延隆、焦一曼:《突破差序心态:Z世代青年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

(1)《中国青年大数据洞察报告(2022)》,登录自:搜狐网(https://m.sohu.com/a/611778004_121406416)。

(2)李保森:《“佛系青年”: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当代青年研究》,2019年第2期。

(3)覃鑫渊、代玉启:《“内卷”“佛系”到“躺平”——从社会心态变迁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2期。

(4)邢婷婷:《“45°青年”:张力之下的青年境遇及其社会心态》,《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2期。

(5)《报告|〈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2)〉重磅发布!》,登录自:澎湃网(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928277)。

(1)《中国青年大数据洞察报告(2022)》,登录自:搜狐网(https://m.sohu.com/a/611778004_12140641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3)吴鲁平:《城市青年政治心态与社会参与的特点》,《青年研究》,1995年第8期。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人民日报》,2017年4月14日。

(5)黄永亮:《中国“90后”青年的社会参与研究》,《青年研究》,2021年第4期。

(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176页。

(7)程桂龙:《政治社会化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管控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4期。

(1)孙墨笛、石晶、李思琪:《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青年群体参与——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应对为例》,《人民论坛》,2020年第16期。

(2)金光磊:《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情感意蕴及其时代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3)《中国青年大数据洞察报告(2022)》,登录自:搜狐网(https://m.sohu.com/a/611778004_121406416)。

(4)王水雄:《当代年轻人社交恐惧的成因与纾解》,《人民论坛》,2021年第10期。

(5)程思、毕若旭、王军利:《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中国青年报》,2021年11月23日。

(6)刘蒙之:《从社恐到社牛:青年人社交议题背后的心理分析》,《人民论坛》,2022年第1期。

(1)段俊吉:《理解“社恐”:青年交往方式的文化阐释》,《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第5期。

(2)王品芝:《七成受访青年感觉太多虚拟社交让人更孤独》,《中国青年报》,2023年5月5日。

(3)Ronald Inglehart,“The Silent Revolution in Europe:Integenerational Change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1971,65(4).

(4)何绍辉:《Z世代青年的形成背景与群体特征》,《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8期。

(1)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全国人口情况》,《中国统计》,2021年第5期。

(1)《数据显示:过半青年人对公共热点事件“看而不评”》,登录自: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gn/201812/t20181206_11806770.htm)。

(2)黄永亮:《中国“90后”青年的社会参与研究》,《青年研究》,2021年第4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9页。

(4)马超:《“摆烂文化”的病理溯源、症候透视及诊治理路》,《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5期。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6)王小章:《意义感、承认与友情共同体》,《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6期。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59页。

(8)黄丹玮、王帝、闫宇琪:《超四成青年自称“社恐”社交软件成拓圈首选》,《中国青年报》,2020年12月21日。

(9)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45页。

12崔华华、张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现代转型》,《理论探索》,2016年第1期。

13[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红、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1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15艾斐:《时代文化论要》,山西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第92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13.5

引用信息:

[1]唐盼,李春会.“Z世代”青年“二象性心态”的省思与应对[J].北京青年研究,2024,33(04):99-111.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