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 0 | 1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在社会结构的多元构成中,每一类群体均应被赋予可见性,以确保其在社会叙事中的充分代表性和参与度。返乡低学历青年作为乡村社会的组成部分,其再就业和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青年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研究发现,城乡关系与代际差异背景下,返乡低学历青年进则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实现发展,退则无法在乡村或县域获得归属,在就业、生活和心态层面呈现出个体就业结构性悬浮、社会关系空间性断裂以及城乡场域双重祛魅的“二次悬浮”发展困境,并从政策精准、行业锚定和文化包容三个维度对返乡低学历青年的发展提出了优化路径。
Abstract:In the pluralistic composition of social structures, each group should be given visibility to ensure its full represen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social narrativ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rural society, the re-employment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returned loweducated youth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of young people. The study find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t is difficult for returned low-educated young people to realize development in the competitive big cities and impossible for them to belong to the rural society, so their employment, life and mentality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secondary levitation” dilemma of the structural levitation of individual employment, the spatial rupture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double disenchant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fields. The development dilemmas are essentially a compound result of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nvolutional competition, lagg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dividual education and cognitive conflicts. For this reas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eturned low-educated youth should be optimized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olicy precision, industry anchoring and cultural inclus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returned low-educated youth groups from levitation flow to active rooting, and to inject youth vitality in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y.
(1)当前返乡青年主要分为四类,分别包括假期返乡的大学生群体、有技术或有资本的返乡创业青年、没有技术或没有资本的低学历青年以及基于家庭责任返乡的青年女性。
(2)罗敏:《从“离乡”到“返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基于H省Z市1231名青年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9期。
(3)乔世东:《城市低学历待业青年的职业期望研究》,《青年研究》,2004年第5期。
(4)韩润霖、吴立元、张航宇:《低技能劳动力流入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世界经济》,2023年第10期。
(5)康姣姣、闫周府、吴方卫:《农村劳动力回流、就业选择与农地转出--基于千村调查的经验研究》,《南方经济》,2021年第7期。
(6)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7)毛一敬:《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返乡创业的基础、类型与功能》,《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年第1期。
(8)周晓虹:《中国青年的历史蜕变: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1)张兴祥、金超:《青年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与对策--基于厦门市的调查与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7期。
(2)本文对案例可能涉及的地名、人名进行了匿名化处理。
(3)刘大有:《关于颗粒悬浮机理和悬浮动的讨论》,《力学学报》,1999年第6期。
(4)郭玉洁、项飚:《中国人像蜂鸟,振动翅膀悬在空中》,登陆自界面新闻(http://www.jiemian.comarticle/2014/12/17/215429.html)。
(5)严飞:《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30页。
(6)靳薇:《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流动农民的生存状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张红霞、江立华:《制度与实践的错位:新生代农民工户籍城镇化的路径》,《理论月刊》,2022年第11期。
(2)万书润民:《返乡小镇青年社会化的“脱栓”困境及其生成路径》,《理论月刊》,2025年第1期。
(1)吴小英:《代际冲突与青年话语的变迁》,《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2)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3)内容来自W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1)黄斌欢:《从何而来的“大神”:日结体制与悬浮社会》,《社会发展研究》,2021年第4期。
(1)付钊:《结构化约束、策略性合作与外嵌型悬浮:一个农村社工组织的生存过程追踪》,《中国行政管理》,2024年第5期。
(2)邱泽奇、乔天宇:《强弱关系,还是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社会学评论》,2018年第1期。
(1)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2)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3)吴鲁平、俞晓程、闫晓鹏等:《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弱势特征及其后果--对1997-2002年43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9期。
(1)桑伟林、蔡智:《改革开放40年来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演进及其优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10期。
(1)林龙飞、陈传波:《返乡创业青年的特征分析及政策支持构建--基于全国24省75县区995名返乡创业者的实地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9期。
(2)严飞:《以“附近”为方法:重识我们的世界》,《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4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432.6
引用信息:
[1]王琼琼.二次悬浮:返乡低学历青年的发展困境和路径复归[J].北京青年研究,2025,34(04):70-79.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