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4 | 15 | 38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仇富心理"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了社会心理中对于贫富差距加大及其引起的社会公正问题的极度关注,可以理解为对贫富差距社会心理反应中的一种严重化形态。对北京市和杭州市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当前社会公众存在的仇富心理中,较大比例属于道德义愤型或正当的仇富心理。而极小比例属于个人情绪型或不正当的仇富心理。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仇富心理,都需要通过建设和完善一系列制度机制、文化机制和心理机制来加以引导,而这些机制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大的紧迫性。
Abstract:The resentment against the rich is a serious form of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reaction upon the widening wealth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which refers to the social justice.The questionnaire about Beijing and Hangzhou indicate,that the resentment against the rich among publics mostly is moral indignation and just,a little is emotional and unjust.To lead the social psychology,a series of institution,culture and mentality mechanism are need to build and improve,which is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①《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达10.7倍》,见金羊网-羊城晚报,2005年6月20日。
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见中财网,2005年8月27日。
[1]曹子坚.渐进式改革与利益格局调整[J].经济学家,1999(5).
[2]陈元九.社会转型时期特殊利益群体价值观念的变化及对策[J].求索,2001(5).
[3][英]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丁晋中.如何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4).
[5]丁理.改革中期的重大利益关系及其调整[J].探索与研究,1997(3).
[6]邓东蕙.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相对剥夺感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1999(3).
[7]郭星华.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8]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9]李中华.透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拉大[J].求索,2005(3)
[10][美]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林毅夫.以初次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J].党政干部文摘,2007(6).
[12]林彬.由基尼系数引发对中国现今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17).
[13]刘欣.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J].社会学研究,2002(1).
[14]陆益龙.先富与共同富裕:对转型期贫富分化问题的反思[J]江苏社会科学,2001(3).
[15]任碧云.从贫富差距的扩大看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调整[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1).
[16]王秋玲.当前的贫富差距及其解决的主要途径[J].经济论坛,2004(16).
[17]王继元.论缩小贫富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8]卫兴华.实现分配过程公平与效率的统一[EB/OL]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2006-9-12.
[19]吴芳兰,朱国栋.谁在绑架中国富人[J].瞭望东方周刊,2005(12).
[20]辛向阳等.如果看待仇富心理与富人原罪[N].中国青年报,2004-11-16.
[21]于猛.缩小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7(11).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849
引用信息:
[1]沈杰.“仇富心理”何以可能——对北京市和杭州市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9(01):3-12.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