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
伴随经济全球化加剧,"二次元"文化开始以各种姿态进入大众视野。作为一种亚文化类型,"二次元"文化正以"濡化"的形式作用于青少年群体,立足于青少年"二次元"文化的生态现实,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省思"二次元"文化的内生因子,探究"二次元"文化的样态,提出优化培育的三维路径,期待与主流文化的融通与旨归。
2,711 | 6 | 9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刘书亮,朱巧倩:《论二次元文化的概念流变及其文化消费特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8期。
[2]高越:《从二次元手游火爆看“二次元文化”的抵抗与收编》,《视听》,2017年第2期。
[3]朱灵艳:《私人生活公共化:女性“网红”现象背后的个人与社会》,《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11期。
[4]原宙:《青年网络“吐槽”现象的亚文化透析》,《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6期。
[5]包雷晶:《当代青年网络次元化生存的现实图景及应对》,《思想政治教育》,2020年第2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13.5;C912.6
引用信息:
[1]陈敏.冲突与旨归:当代青少年“二次元”文化的征象与应对——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J].北京青年研究,2021,30(02):42-47.
基金信息:
山东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传统文化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6YJC71003); 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少年研究专项“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领研究”(项目编号:15CQSJ1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