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8 | 1 | 49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孔乙己文学”这一话题出自一位“失意书生”的独白,他手握文凭,却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就业受阻,却不愿从事没有门槛的普通职业,以此作为符号和标签定义自身,发出“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的感叹。家庭资本存量有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是“孔乙己”们的典型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的引导性偏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调整空间以及大学生面对角色转变的准备不够,形成了“孔乙己文学”现象生成的基本逻辑。对于这一现象,需要政府、高校和个体协同引导,帮助“孔乙己”们摆脱就业困境,实现人生发展。
Abstract:The topic of “Kong Yiji's literature” comes from a frustrated scholar's monologue on the Internet. He defined himself with the symbol and label of “holding a diploma, but unable to find a desired job, the employment is blocked, but unwilling to accept the ordinary occupations”. He exclaimed that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stepping stone, but also a high platform that I can't get down. It is also a long shirt that Kong Yiji can't take off”. The limited family capital stock and the weak awareness of career planning are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ong Yiji”. The guiding deviation of the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talent cultivating pattern of universities have space for adjustm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ill-prepared to face the role change have formed the basic logic of the “Kong Yiji literature” phenomenon. For this phenomenon,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should coordinate and guide “Kong Yiji” out of the employment dilemma and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1)雷嚯嚯:《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登录自:央视网(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4126e23e4b0e0511d8803ff.html.)。
(2)胡玉宁、徐欣:《长衫情结:当代青年就业的情绪体验与教育学审思》,《中国青年研究》,2024年第1期。
(1)李德芳、陈丽、宁维卫:《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的适应差异与对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5页。
(1)汤瑞丽:《从“直线跨越”到“非线性发展”:大学促进阶层流动的行动转向》,《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年第3期。
(2)雷嚯嚯:《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登录自:央视网(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4126e23e4b0e0511d8803ff.html.)。
(3)胡玉宁、徐欣:《长衫情结:当代青年就业的情绪体验与教育学审思》,《中国青年研究》,2024年第1期。
(4)林晓珊:《境遇与体验:一个阶层旅行者的自我民族志》,《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7期。
(1)周丽萍、岳昌君:《从入口到出口: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来自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的证据》,《江苏高教》,2019年第8期。
(2)李中建、袁璐璐:《体制内就业的职业代际流动:家庭背景与学历》,《南方经济》,2019年第9期。
(3)蔡亚峰:《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第2版)》,《科技管理研究》,2023年第23期。
(1)毕红梅、幸晨欣:《“孔乙己文学”现象评析:文化表征、生成逻辑及引导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11期。
(2)高耀:《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薛鹏、潘云龙:《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探析》,《教育观察》,2020年第5期。
(4)张天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现实启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40期。
(5)张良驯、付成梅:《“孔乙己文学”背后的青年就业困境与疏解》,《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
(1)邱玥琰、杨慧康:《均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优化路径研究》,《江苏高教》,2023年第10期。
(2)王以梁:《大学生“慢就业”的现状、成因与应对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11期。
(3)《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登录自: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304/t20230404_1054230.html)。
(4)俞光华、尹同录:《智能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教育与职业》,2023年第11期。
(5)潘伟、陈晓瑜、孟光兴:《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创新探究》,《高教学刊》,2022年第9期。
(6)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登录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s://www.edu.cn/edu/cooperate/crct/apr08/zcxx/200804/t20080403_289048.shtml)。
(1)帅英、李碧虹:《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8期。
(2)许丹丹、马榕璠:《“孔乙己文学”背后的大学生择业症候及破解之策》,《中国青年研究》,2024年第1期。
(3)麦可思研究院:《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145页。
(1)周双喜、谢延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高校的“有限责任”》,《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年第1期。
(2)燕道成、李菲:《网络丧文化视角下青少年负面情绪表达及意识形态隐忧》,《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3)杨琳:《创新创业助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教育与职业》,2019年第17期。
(4)李西顺、方文惠:《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的问题与改进》,《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3期。
(1)代懋:《中国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7期。
(2)林轩东、孔晓娟:《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基层就业意向调查》,《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23期。
(3)高树文、邵欣霞:《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取向变化研究》,《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16期。
(4)张清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滞后性之应对策略》,《江苏高教》,2012年第5期。
(5)梅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探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48期。
(6)范俊强、黄雨心:《就业焦虑:毕业前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纾解》,《教育学术月刊》,2022年第9期。
(1)李飒飒:《有限理性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误区与消解对策》,《江苏高教》,2017年第2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649.2
引用信息:
[1]陈秀娟,袁传明.“孔乙己文学”现象的透视与解析[J].北京青年研究,2024,33(04):89-98.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