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 0 | 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的青年动员工作多由外围组织进行。全面抗战前夕,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最高青年组织应运而生,该组织也是党改造共产主义青年团、对青年予以管理和教育的群众性外围组织。其对青年群众的组织动员功能主要体现在立足青训班实行军政理论教育动员、聚焦战地工作服务团做优战地实践动员、围绕农村地区开展救亡动员、依托期刊推动文化动员、组建剧团进行娱乐动员等方面。在多方面的动员工作合力影响下,激发了青年积极投身抗战救国的社会责任感、锻造了优秀青年军政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动员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响应党中央建立全民族抗战统一阵线、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为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青年动员工作也存在部分青年组织涣散、职责不明等不足。
Abstract:Due to the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the mobilization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Yan 'an period was mostly carried out by peripheral organizations. On the eve of the comprehensive Anti-Japanese War, the Northwest Youth National Salvation Federation came into being as the country 's highest youth organiz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organization is also a mass peripheral organization for the Party to transform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and manage and educate the youth. Its organizational mobilization function for the young peopl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litary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mobilization based on the youth training class, focusing on the field work service group to do the best field practice mobilization, carrying out the mobilization of national salvation around the rural areas, relying on journals to promote cultural mobilization, and forming a troupe for entertainment mobilization. Under the joint influence of various mobilization work, it has stimulated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young people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nd national salvation, forged excellent young military and political talents, achieved remarkable mobilization achievement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responded to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front for the whole nation 's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eventual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youth mobilization work in this period also has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lax youth organizations and unclear responsibilities.
(1)冯文彬、胡乔木主编:《西青救与青训班》,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出版社,1938年,第23页。
(1)李智主编:《熔炉·丰碑--安吴青训班文献集》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2)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延安时期大事记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页。
(3)纪希晨主编:《战火青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4)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共青团陕西省委青运史研究室编:《安吴古堡的钟声--安吴青训班史料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49-150页。
(5)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共青团陕西省委青运史研究室编:《安吴古堡的钟声--安吴青训班史料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74-75、81-84页。
(1)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共青团陕西省委青运史研究室编:《安吴古堡的钟声--安吴青训班史料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2)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共青团陕西省委青运史研究室编:《安吴古堡的钟声--安吴青训班史料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3)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共青团陕西省委青运史研究室编:《安吴古堡的钟声--安吴青训班史料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页。
(1)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共青团陕西省委青运史研究室编:《安吴古堡的钟声--安吴青训班史料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页。
(2)赵有奇主编:《陕西青年运动纪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31页。
(4)中央团校青年团工作教研室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文件选编》,中央团校青年团工作教研室,1979年,第91-92页。
(5)赵有奇主编:《陕西青年运动纪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6)《边区青年运动的一个基本问题》,《解放日报》,1944年5月5日。
(1)赵有奇主编:《陕西青年运动纪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106页。
(2)朱鸿召主编:《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页。
(3)赵有奇主编:《陕西青年运动纪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4-99页。
(4)赵有奇主编:《陕西青年运动纪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
(5)赵有奇主编:《陕西青年运动纪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
(6)在现有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可查看1939年第二期至第十二期以及新一号至新四号内容,共14期内容。第二期发表于1939年4月16日、第三期发表于同年4月26日、第四期发表于5月6日、第五期发表于5月16日、第七八期合刊发表于6月20日、第九期发表于7月5日、第十期发表于7月20日、第十一期发表于8月1日、第十二期发表于8月15日、新一号发表于9月15日、新二号发表于9月18日、新三号发表于9月29日、新四号发表于10月23日。
(1)《关于青年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青年战线》,第6期(1938年5月),第5页。
(2)朱鸿召:《延安文艺繁华录》,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
(3)李智主编:《熔炉·丰碑--安吴青训班文献集》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页。
(4)[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00页。
(5)[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00页。
(1)朱鸿召:《延安文艺繁华录》,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7页。
(2)冯文彬:《中国青年运动的新方向》,《解放》,1939年3月20日。
(3)纪希晨主编:《战火青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2页。
(4)纪希晨主编:《战火青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1)纪希晨主编:《战火青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2)《青训班生产远征队》(集体创作),《中国青年》,创刊号,1939年4月16日。
(3)纪希晨主编:《战火青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4)牛山:《晋察冀青年工作成就》,《中国青年》,第1卷,1939年第4、5期合刊。
(5)纪希晨主编:《战火青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6)纪希晨主编:《战火青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7)纪希晨主编:《战火青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1)赵有奇主编:《陕西青年运动纪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页。
(2)中央团校青运史研究室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运动简史》,中央团校青运史研究室,1982年,第197页。
(3)纪希晨主编:《战火青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4)中央团校青运史研究室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运动简史》,中央团校青运史研究室,1982年,第198-199页。
(5)共青团中央青运研究室编:《中国青年运动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196页。
(1)共青团中央青运研究室编:《中国青年运动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196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231;D432.9
引用信息:
[1]董海军,何澂.抗战初期党的青年动员工作述论——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为中心的考察[J].北京青年研究,2025,34(04):51-60.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2020年度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BKS0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