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 | 9 | 2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习近平于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振兴乡村的最重要前提是培育"两爱一懂"农村人才。然而,近代已降的城市本位的现代教育使乡村读书人日益"走出大山",造成乡土建设人才匮乏,百年来越是救济乡村而乡村越发落后的境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潘光旦提出乡土教育而避免乡村人才流失。重读潘光旦乡土教育思想可知,乡村建设须超越自外而内或自上而下的"到乡村去"地改造乡村的旧路,而要从文化自觉意识指导下,寻求乡村本位建设。乡土教育培育的人才是振兴乡村之最主要条件。进而言之,乡土教育有益于形成乡土归宿感,热爱农村与农民,当其接受现代教育后能"回乡村去",成为亲和乡村的建设人才。
Abstract:Xi Jinping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side in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most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aim is to foster rural talents of "Two Loves and One Understanding" However, the modern education has been making rural scholars "step out of the mountains" day by day, resulting in a shortage of nativ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During the past 100 years, the rural areas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lagging behind compared to urban areas. Pan Guangdan put forward that local education should avoid the loss of rural talents in the 1930s. It is clear to reread the Pan Guangdan's thought of native education that r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avoid the old path of transforming the countryside from outside to inside or from top to bottom "go to the countryside", but seek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consciousness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Localized education is the valuable training of personnel condition to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 Furthermore, localized education is helpful for rural adolescents to form the sense of belongings in countryside and loving rural areas and peasants. After receiving modern education, they can "go back to rural areas" and become affluent rural construction talents.
[1]《中央首次明确乡村振兴时间表这5个新提法很重要》,2017年12月30日,登录自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12-30/8412823.shtml)。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
[3][32][36]冯瑞龙:《华夏家训》,天地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212、259页。
[4][19]胡锦涛:《在庆祝中共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新华社,2011年7月2日。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6月14日。
[6]吕舜祥修、武嘏纯簒:《嘉定疁东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7]潘光旦:《中国人的特性》,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8]韦政通:《中国的智慧》,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页。
[9]胡朴安:《诗经学》,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09页。
[10]潘光旦:《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11]张绳祖:《中学毕业生历史知识现状》,《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5页。
[12]王衍康:《高级小学生国家观念测验统计》,《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06-613页。
[13]赵植基、孙祖荫:《十个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调查的研究》,《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8、9页。
[14][37]潘光旦:《夔庵随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304页。
[15][18][27][33][34][38]潘光旦:《逆流而上的鱼》,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08、269、307、247、251、159页。
[16]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
[17]吴榆珍:《一个女子中学的课外生活》,《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54页。
[20]张中堂:《一个村庄几种组织的研究》,载于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社会组织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6、67页。
[2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22]张允熠:《中国:欧洲的样板:启蒙时期儒学西传欧洲》,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53页。
[23]万近平:《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页。
[24](法)约瑟夫·德·迈斯特:《论法国》,鲁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25]潘光旦:《夔庵随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26][28]潘乃谷、潘乃穆:《潘光旦选集(1)》,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189页。
[29](明)陈登吉:《幼学琼林》,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4页。
[30]张元济等:《民国老课本-修身》,商务印书馆,2012年再版,第31-38页。
[31](法)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10页。
[35]张宗麟:《幼稚园的演变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页。
[39]魏宝玉:《追忆情系祖籍费县的费孝通同志》,2005年4月30日,登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9cdb5f0102va3m.html)。
[40](清)陈曦:《娄塘志304》,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41]方李莉:《费孝通晚年思想录》,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131页。
[42]陈沁芳:《2010,回家--陈沁芳的教育随笔》,2010年2月1日,登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d4eb70100hlta.html)。
(1)端方提出“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从制度上看,科举终结于1905年。民国时期的作为五院之一的考试院试图继承了科举的“合理内核”,但结果效果渺然。无论如何,这种断裂式革科举之命的做法,不合于严复说的“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中道思维。萧功秦认为,这种激进变革的结果势必是传统社会整合方式的丧失,另一方面,新的整合方式(例如学堂教育体制)又无法但凭体制改变而及时形成,由此产生社会脱序与整合危机。陶孟和曾经从西化东渐所致的知识与思想主导权的转移等方面看待士人的没落。在政治化的语境下,曾经作为乡贤或社会价值担纲者的士大夫们,除了在社会上遭遇新知识分子的冲击外,他们在声誉上被视为与土豪相伴的劣绅了!从此,道德感召权威让位于内在不稳定的“权”或“利”了!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422.6
引用信息:
[1]刘易平,卢立昕.回乡村去——培育“两爱一懂”农村人才背景下潘光旦乡土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J].北京青年研究,2018,27(01):16-26.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