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研究院;
青年社会学的诞生,体现了一种历史的与逻辑的高度一致性。作为现代性产物的青年,是这一学科的现实基础。而直接动力则是由现实生活提出的认识并改善青年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要求。同时,也是青年研究相关学科发展的一种合乎规律的结果。进入20世纪下半叶,来自后现代的挑战对青年社会学的发展进程带来不可回避的影响。经典的青年概念是现代性的产物,在后现代社会中,或者既便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可能存在后现代社会的成分,因此,都已不同程度地不再适用于当今青年。青年概念的重构成为了一种不可规避的历史命运。后现代成为了重构青年概念以及青年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范畴、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背景动因和参照体系。而这种问题意识正是青年社会学内含反思性的一种体现。
373 | 16 | 6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文军、赵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3](美)多萝西·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张进辅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5](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罗)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和青年学》,陆象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7]何塞·马乔多·佩斯:《过渡与青年文化:形式与表演》,黄觉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第2期。
[8](加)J.米切尔:《青春论:青年期的特性》,张进辅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英)J.C.考尔曼:《青春的本性》,杨高潮、杨新潮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卡米洛·苏亚雷斯:《青年、过渡以及确定性的丧失》,黄觉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第2期。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八十年代世界青年问题》,刘朴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13]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4](美)M.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关于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加)迈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岳西宽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英)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7](美)理查德·弗拉克斯:《青年与社会变迁》,李青、何非鲁译,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18](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英)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和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德)W.舒里安:《青少年心理学》,罗悌伦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A.Esler,'The Truest Community:Social Generation as Collective Mentali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ociology,12:99-112,1984.
[22]B.R.Wilson,The Youth Culture and the Universities.London:Faber,1970.
[23]C.Wallace and M.Cross(eds),Youth in Transition:The Sociology of Youth and Youth Policy.Basingstoke:Falmer,1990.
[24]D.I.Kertzer,'Generation as a Sociological Problem',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9:125-149,1983.
[25]G.Jones,'Integrating Process and Structure in the Concept of Youth',Sociological Review,36:706-731,1988.
[26]G.Jones and C.Wallace,Youth,Family and Citizenship.Buckingham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
[27]J.S.Coleman,The Adolescent Society.New York:Free Press,1961.
[28]Jr.G.H.Elder,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4.
[29]K.Mannheim,'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1927),in P.Kecskemeti(ed./trans.)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52.
[30]M.Brake,The Sociology of Youth Culture and Youth Subculture.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Paul,1980.
[31]L.Chisholm et al(eds),Childhood,Youth and Social Change: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London:Falmer,1990.
[32]R.G.Braungart,'Historical and Generational Patterns of Youth Movements:A Global Perspective',in R.F.Tomasson(ed.),Comparative Social Research 7:3-62,1984,Greenwich,CT:JAI Press.
[33]R.G.Braungart,'Historical Generation and Generation Units:A Glob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ociology 12:113-135,1984.
[34]R.G.Braungart,'Historical Generation and Youth Movements: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in R.E.Ratcliff(ed.),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Conflict and Change(6),1984,Greenwich,CT:JAI Press.
[35]R.Flacks,'The Liberated Generation:An Exploration of the Roots of Student Protes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3:52-75,1967.
[36]S.Frith,The Sociology of Youth.Ormskirk:Causeway Press,1984.
[37]S.M.Lipset and Jr.E.C.Ladd,'College Generation:From the 1930s to the 1960s',Public Interest 25:99-113,1971.
[38]S.N.Eisenstadt,'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1956),reprinted in H.Silverstein(ed.),The Sociology of Youth:Evolution and Revolution.New York:Macmillan,1973.
①“青年研究”这一称谓实际上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对于青年的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总称。
②其中包括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即青年一代与年长一代之间的关系或称代际关系。
③实际上,可以称之为传统的青年观。
④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838年在其《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首次提出“社会学”一词。一般以此作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
⑤这里所谓的普适性,并非指这一学科架构必须具有纯粹的超文化、超社会、超历史的特征,而是指应该最大限度地可以在各种文化、社会、地域背景下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通用性。而在这种基础上,处于特定的文化、社会和时代坐标中的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本土特点去发展出相适应的青年社会学学科体系。原因正如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结果业已表明的,任何一种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必然受到其所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时代背景的塑造。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13.5
引用信息:
[1]沈杰.论青年社会学的发展进程[J].北京青年研究,2015,24(03):5-13.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