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11 04 v.20;No.77 79-83
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

摘要(Abstract):

尽管乌托邦一词通常是在与科学社会主义截然对立的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联则是确定的,这种关联性也建构了它们两者之间的二重性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都有批判现实的一面,但马克思主义不止于批判,它更是变革与实践的哲学。近代乌托邦的历史进步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但马克思又以具体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进步观克服了它的抽象性。

关键词(KeyWords): 马克思主义;;乌托邦;;历史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张宁,陈铭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赫伯特.马尔库塞.乌托邦的终结[A],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未来的过去[M],章国锋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Daniel Chodorkoff.“The Utopian Impulse:Reflection on a Tradition”,The Journal of Social Ecology,1.1Winter 83.

[7]拉塞尔.雅各比.不完美的图像:反乌托邦时代的乌托邦思想[M],姚建彬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前言.

[8]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A811

引用信息:

[1]李永虎.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0(04):79-83.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