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 | 5 | 3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文章对2014年北京市"211"高校教学科研岗应届毕业生(博士后)招聘公告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健康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阅历歧视普遍存在,还部分存在着社会身份歧视及其他制度性歧视。博士毕业生供求失衡,高校的自利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就业歧视界定的不明确,高校行政权力泛化以及高校人事管理部门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高校招聘歧视产生的主要原因。对此,可通过强调高校自律,完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消除高等学校的等级观念来克服招聘歧视的产生。
Abstract:By conducting systematic analysion Beijing "211" college Ph D graduates(postdoctoral) recruiting advertise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ositions in 2014, it is found that discrimination exists extensively in health, age, education background, life experience, partly in social identity and there is also some 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ecruitment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ollege teachers lies in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Ph D graduates supply and demand, interest of universities protection, the indeterminacy on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in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China, the extensiveness of executive power and lack of moder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concept for the personnel management depart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e recruitment discrimination can be eliminated by strengthening the self-discipline in universities, perfecting the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related to anti-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ctive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liminating hierarch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15]刘道玉:《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大学》,《光明日报》,2014-5-13。
[2][6]任增元:《择校录用:大学招聘中的制度性歧视》,《江苏高教》,2011年第5期。
[3]任初明:《透视高校教师招聘中的“出身论”现象》,《教育探索》,2012年第2期。
[4]熊丙奇:《学历“查三代”有何道理》,《中国教育报》,2011-4-1。
[5]汪栋、董月娟:《博士生就业市场“第一学历歧视”问题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5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71页。
[8]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宪政研究所:《2011年国家公务员招考中的就业歧视调查报告》,登录自http://edu.qq.com/a/20111125/000311_3.htm。
[9]周伟:《我国就业中年龄歧视的实证研究——以1995-2005年上海和成都两市30万份招聘广告为例》,《政法论坛》,2007年第3期。
[10]王月明:《消除年龄歧视是劳动权平等保护的首要内容》,《法学》,2010年第3期。
[11]倪元锦,李江涛,李有超:《北京:毕业生落户年龄“红线”引争议》,新华每日电讯,2013-5-6。
[12]叶菊艳:《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近亲繁殖”防范制度的演变及其启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
[13]陈红:《近亲繁殖与学术创新初探》,《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14]周秀梅:《本色还原——再议学术“近亲繁殖”》,《理工高教研究》,2006第5期。
[16]赵延东、邓大胜、马缨、洪岩璧:《博士毕业生就业取向如何》,《中国人才》,2010年第4期。
[17]教育部网站数据统计栏目:《历年教育统计数据》,登录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list.html.
1这是2003年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意见征求稿中明确提出的教师聘任的基本原则。参见张维迎:《北京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的十四点说明》,《学术界》,2003年第5期。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985高校2014年度的教学、科研招聘直接实行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百名人才引进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学术骨干人才,以及青年优秀人才引进。
32004年的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教人[2004]4号规定:在招聘新任教师时主要招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各高校一般要求应聘者应具有博士学位或本专业领域最高学历是贯彻这一精神的必然结果,这也是高校本身发展及其进一步发展壮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其应有社会功能的必然选择。
4本校学历歧视有着其存生的合理性和制度基础,2003年北京大学在国内首先作出“原则上不再留本校博士毕业生当老师,特别优秀的,也需毕业后到国外至少工作或学习两年以上才能回校任教”的规定;此后,南开、浙大等校也相继作出此类规定;《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更是以国家级文件的高度强调高校要“大幅度减少或不从本校毕业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师”。
5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2013年11月27日成都举行的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坚决改变单纯以论文、著作为主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
6登录自: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78/n33973/4729077.html,2014-7-18。
7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对《北京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行回避制度的错误理解,构成歧视。
8如上海市2014年5月28日公布的《关于实施上海高校师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要求在有条件的高校逐步形成以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主要师资来源的用人机制。登录自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406/406112014009.php,2014-8-20。
9由201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10推算方法:一是借鉴赵延东等的调查结论:首选到东部地区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到总数的83.2%,首选北京的占46.7%,近一半(47%)的博士首选去高校工作,选择“当老师”的博士占总数的38%。二是2014年博士毕业生数估计公式为:X年毕业人数=(X-3)年录取人数(假设博士3年学制)*预期毕业率,预期毕业率由2007-2012年平均毕业率(2007年到2012年博士毕业人数之和/2004年到2009年博士录取人数之和)确定,为83.3114%,可得2014年预计博士毕业人数54437人。
11推算方法:找出有明确博士招聘计划人数的高校(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级岗)、中国矿大(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包括教授、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加总,可得校均值博士招聘计划人数46人,乘以北京普通高校数量,以201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12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国家工资制度,根据不同的职务、职称和工龄等因素确定统一的工资标准。
13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国家体育总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试行办法》等。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645.1;C913.5;D922.5
引用信息:
[1]秦建国.高校青年教师招聘歧视现象调查分析——以2014年北京“211”高校教学科研岗应届毕业生(博士后)招聘为例[J].北京青年研究,2015,24(04):50-59.
基金信息:
201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就业质量评估及其提高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141);; 南京财经大学高教科研项目(项目编号:GJ20141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