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4, v.34 94-103
青年热衷于“网红打卡”的现象表征、成因分析及策略引导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摘要:

在数字时代,“网红打卡”已演变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实践形态,呈现出周期性迭代、空间重构、符号消费等现象表征。这些现象既植根于技术与商业协同驱动的产业逻辑,也映射出青年群体在现代社会转型中面临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困境。青年群体借助媒介技术和商业逻辑的引导,通过空间实践构建出满足自我需要的“网红打卡”场域,推动了网红经济的蓬勃发展。然而,网红打卡现象的兴衰演变是社会结构与个体需求、空间生产与媒介传播、技术发展与商业运作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伴随着消费异化和价值偏离等一定的“不道德”打卡现象。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构建算法伦理规范、拓展青年身份建构渠道、建立空间治理体系的系统治理路径,以引导打卡文化向建设性方向发展,促进青年网络亚文化的良性生长。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era, "online celebrity check-in" has evolved into a significant practice within youth subculture,showing such phenomena as periodic iteratio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symbolic consumption. These phenomena are not only rooted in the industrial logic driven by the synergy of technology and commerce, but also reflect the identity anxiety and dilemma faced by youth group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guidance of media technology and commercial logic, youth groups have constructed a "online celebrity check-in" field to satisfy their needs through spatial practice,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fluencer economy. However,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online celebrity check-in" culture result from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among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social structures and individual needs, spatial production and media disseminatio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nd commercial operations, accompanied by certain "unethical" check-in behaviors characterized by consumption alienation and value deviation.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a systematic governance path of constructing algorithmic ethical norms, expanding youth identity construction channels, and establishing a spatial governance system, in order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heck-in culture in a constructive direc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th online subculture.

参考文献

(1)本报调研组:《网红城市现象调查》,《经济日报》,2024年4月15日。

(2)贺阳:《霸王茶姬冲刺“新茶饮美股第一股”》,《中国商报》,2025年4月3日。

(3)许盼盼:《95.10亿!2025年春节档票房创下历史纪录》,登录自央视新闻(https://news.cctv.com/2025/02/05/ARTIpw4kb95B48K6Bj6k Ox9O250205.shtml)。

(4)吕飞、王帅:《城市空间网红化现象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城市问题》,2023年第12期。

(5)白龙:《媒介、地理与身体:网红城市短视频影像实践的媒介朝圣研究》,《编辑之友》,2024年第11期。

(1)顾晋源、杨东峰:《社交媒体影响下城市休闲空间分布新特征:基于小红书打卡地与POI的对比分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年第2期。

(2) Gumpert,G.,and S.J.Drucker."Communicative Citie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70.3-4(2008):195-208.

(3) Yitao,Chen,et al."What drives the tourist Daka?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ual motivation."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9.7(2024):17.

(4) Chris Zhu,et al."How does celebrity involvement influence travel intention?The case of promoting Chengdu on Tik Tok".Information Technology&Tourism 24.3(2022):389-407.

(5) Acharjee,Sanjoy Kumar,and Tanvir Ahmed."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tourists’decision-making process: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Bangladesh."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Management Studies 3.1 (2023):56-71.

(6)黄露、杨敏:《“网红打卡地”的空间生产与规训》,《青年记者》,2022年第14期。

(7)邝子然、林耿:《视觉化时代"网红打卡"的消费实践与空间生产--以电影〈少年的你〉及其取景地重庆为例》,《旅游学刊》,2024年第2期。

(8)孙玮:《我拍故我在我们打卡故城市在--短视频:赛博城市的大众影像实践》,《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6期。

(9)覃若琰:《网红城市青年打卡实践与数字地方感研究--以抖音为例》,《当代传播》,2021年第5期。

(10)滕朋、王菲:《网络打卡照中的权力在场与身体形塑--基于卢克斯三维权力观的考察》,《当代传播》,2021年第5期。

(11)薛铨:《技能型“网红”现象解析: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及发展策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8期。

(12)王昀、徐睿:《打卡景点的网红化生成:基于短视频环境下用户日常实践之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2期。

(13)柳莹:《青年网红打卡文化的符号消费及反思》,《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14)刘博:《“Z世代”的消费新景观与消费行为引导进路》,《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5期。

(15)李少多:《“矛盾式表达”:青年网络流行语的文化透视》,《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12期。

(1)王莹、顾克勇:《滤镜下的媒介景观:“网红打卡地”的生产、消费及反思》,《新媒体研究》,2022年第9期。

(2)鄢方卫、舒伯阳、赵昕等:《世俗体验还是精神追求?--消费主义背景下网红打卡旅游的归因研究》,《旅游学刊》,2022年第6期。

(3)吴梦琳:《文旅局长上线要流量更拼“留量”》,《四川日报》,2023年3月3日。

(4)章正、张紫旖、邓白露:《文旅局长变网红“流量”能否变“留量”》,《光明日报》,2023年5月30日。

(1)[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刘怀玉等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2)蒋晓丽、郭旭东:《媒体朝圣与空间芭蕾:“网红目的地”的文化形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10期。

(3)胡安琪、姜红:《新媒介时代的身体传播实践--基于对“打卡”的考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4)黄露、杨敏:《“网红打卡地”的空间生产与规训》,《青年记者》,2022年第14期。

(5)张筱薏、李勤:《消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从使用价值消费到符号消费的演变逻辑》,《学术论坛》,2006年第9期。

(6)王燕、范和生:《Z世代“国潮消费”的发展脉络、类型与动因》,《中国青年研究》,2024年第11期。

(7)周梦、卢小丽、朱静敏等:《媒介朝圣视角下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探索性研究》,《旅游科学》,2023年第1期。

(8)闫方洁:《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社会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2023年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登录自甘肃省统计局(https://tjj.Gansu.gov.cn/tjj/c109457/202404/173892857.shtml)。

(2)[德]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3)《我国青年群体竞争心态调查报告(2023)》,登录自人民论坛网(http://www.rmlt.com.cn/2023/1017/685284.shtml)。

(4) Zygmunt Bauman,Liquid Modernity,Cambridge:Polity Press,2000。

(1)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

(2)俞炎燊、黄剑:《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与自我认同》,《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第59页。

(3)汪永涛:《Z世代亚文化消费的逻辑》,《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11期。

(4)张江芬:《青年热衷“网红打卡”现象审思》,《新媒体研究》,2024年第10期。

(5)转引自: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中国编辑》,2020年第4期,第36页。

(1)[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张一兵:《社会空间的关系性与历史性--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第24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F724;C913.5

引用信息:

[1]杜松.青年热衷于“网红打卡”的现象表征、成因分析及策略引导[J].北京青年研究,2025,34(04):94-103.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