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16 01 v.25;No.94 47-53
网络群体事件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摘要(Abstract):

文章从网络群体事件的内涵进行探索,结合网络群体事件的案例,分析其虚拟性、多元性、迅速性、广域性、非理性、难空性的特征。而青少年同样是网络群体事件的一大围观、参与群体。网络群体事件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互联网因其高度的开放性、强大的互动性,弥补了传统媒体开放性、互动性弱的缺点,有利于拓宽青少年信息渠道,培养公民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它不可避免地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传播谣言、寻衅滋事,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群体事件是把"双刃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有效发声,及时帮助青少年从错误思想、僵化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群体事件;;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王扩建:《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性、成因及对策》,《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2]王金:《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导控策略研究》,《辽宁工业大学》,2014年3月。

[3]揭萍、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方法》,《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4]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

[5]光明网:《‘网络民主’十三论:‘网络民意冲击波’》,登录自光明网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6/09/content_931662.htm.

[6]徐少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农民问题》,《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3月。

[7]刘文博:《网络群体事件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初探》,《中南大学》,2010年11月。

[8]牟丽琴:《网络群体心理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防治研究》,《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1月。

[9]王国华等:《解码网络舆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第75页。

[10]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5-5,第2版。

[11]陈正良、周蓉:《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完善》,《中州学刊》,2011年第1期。

[12]李贵成:《论网络社会与网络公民意识的培育》,《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3]严峰:《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公共安全》,上海三联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194页。

[14]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13.4;C913.5

引用信息:

[1]黄婉珺.网络群体事件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6,25(01):47-53.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