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目前我国"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亚文化"与"主文化"的相互抵触、慈善组织及个人的诚信的缺失以及在"藏富意识"和"仇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缺乏"第一行动集团"的引领等因素共同抑制了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的培育公众慈善意识,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355 | 12 | 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背景、意识、法制、机制[J].学海,2007(3).
[2]李强.应用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40.
[3]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208.
[4]杨振侠.慈善事业:何时才能兴旺发达[N].检察日报,2005-05-18.
[5]刘昶.时下社会慈善意识淡薄的历史和现实原因[J].文化学刊,2007(5).
[6]陈成文.论社会慈善事业[J].理论与改革,2000(3).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32.9
引用信息:
[1]罗竖元,李萍.目前我国公众慈善意识淡薄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9(01):48-51.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7ASH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