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 | 6 | 8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表现为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也体现为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培育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愿精神是使其迈向精神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中国志愿服务正值发展的关键时期,志愿精神作为一种责任意识和时代精神,是迈向现代化强国的中国青年的必备精神样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志愿精神彰显了深刻的内涵和崇高的价值。本文对近年来以“志愿精神培育”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究国内外学者对志愿精神的内涵、溯源、价值以及培育的观点,并在中外对比中探索培育新时代青年志愿精神的目标遵循。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s forward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ne of which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the peopl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material level of common prosperity, but also reflected in the spiritual level of common prosperity.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volunteerism of Chinese youth in the new era is the key link to make them move towards spiritual common prosperity. China 's Volunteer service is at a critical stage of development. As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pirit of the times,volunteerism is a necessary mental state for Chinese youth who are becoming a modern power.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pirit of volunteerism has manifested its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lofty value.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ith the keyword of "volunteerism cultivation" in recent years,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traceability,value and cultivation of volunteerism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nd explores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youth volunteerism in the new era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2]丁元竹、江汛清:《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论创新与践行原则》,《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页。
[4]胡雅娟:《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综述》,《科学之友》,2011年第3期。
[5]王刚:《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的志愿精神》,《上海文化》,2020年第12期。
[6]李玮、林伯海:《利己与利他关系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7]陶新宏:《新时代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通与实践》,《理论导刊》,2018年第3期。
[8]佘双好、倪素香:《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2期。
[9][23][31]王万奇:《新时代志愿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弘扬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10]胡冰:《试论社会主义志愿精神的意蕴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12期。
[11]张耀灿:《关于弘扬志愿精神的几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12]张洪彬、张澍军:《生命实践的视界:作为一种德性形式的志愿精神》,《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13]丁元竹:《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的精髓》,《人民论坛》,2008年第15期。
[14]李玮、林伯海:《新时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内涵特点与培育践行》,《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10期。
[15]万坤利、张晓红:《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以研究生支教团为例》,《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
[16]谭建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体系分析》,《青年探索》,2015年第1期。
[17]蒋直平、陈晚云:《志愿精神:大学教育的应然追求》,《理论与改革》,2015年第5期。
[18]颜睿:《志愿精神的文化渊源与现代价值》,《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15期。
[19]刘立为、赵晖:《论当代中国志愿禀赋的精神资源及其培育》,《理论月刊》,2010年第9期。
[20]李国荣:《现代志愿服务行为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21]沈杰:《志愿精神在中国社会的兴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2][44]马海韵:《中国公民志愿精神:价值愿景、成长现状及培育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24]彭柏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的共享伦理意蕴》,《道德与文明》,2022年第3期。
[25]金艳,朱煜:《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新时代意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2期。
[26]李严昌:《基层治理中的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化:意义、困境与路径》,《理论导刊》,2019年第3期。
[27]李玮、林伯海:《中国志愿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优化》,《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28]彭惠青、付钰平:《我国青少年志愿精神培育与制度倡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1期。
[29]田丽娜:《论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
[30]刘伟:《论志愿精神对当代中国青年公民意识的培育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第6期。
[32]高地:《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整体性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20第5期。
[33]张雪、金艳:《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着力点》,《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23期。
[34]郑朝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志愿精神培育》,《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35]陶倩、肖炳南:《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理论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
[36]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
[3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志愿精神在中国》,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89-90页。
[38](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3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张晓明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5页。
[40](美)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41](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62页。
[42]李磊、席恒:《英美志愿服务立法的经验及启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43]李文英:《日本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教育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32.9;D432.6
引用信息:
[1]杨新莹,徐靖楠.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愿精神培育研究与反思:基于中西方研究综述比较视角[J].北京青年研究,2023,32(02):63-69.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2VSZ06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