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
加强青年社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升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有利于提升国家凝聚力和青年幸福感。当前青年认同存在理想与现实、生存和发展以及国家发展与自身发展关系的三重困惑,因此提出建设青年友好型社会,“三位一体”设计提升青年获得感;打造共治共建共享场域,促进青年融入与认同;聚焦新时代认同内涵变化,提升青年的网络社会认同的建议。
886 | 1 | 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4页。
[2]柴民权、管健:《从个体认同到国家认同:一个社会心理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
[3]Erikson, Erik H.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Norton, 1950:35.
[4]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登录自中国社会学网(http://css.cssn.cn/css_sy/zlysj/lnsj/202302/t20230203_5586023.html)。
[5]桑玉成、梁海森:《政治认同是如何形成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6]汪晓东、张炜、吴姗:《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要论述综述》,《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日。
[7]Gleason P:Identifying Identity, A Semantic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983,69(4):910-931.
[8]刘朝阳:《“认同”及其分层:对“认同”现象的再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9]Erikson, Erik H.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Norton, 1950,35.
[10]Giddens,Modernti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11]Ta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Worchel S, Austin W(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Nelson Hall, 1986. 7-24.
[12]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apters1~3.London:Academic Press, 1978.
[13]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4]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页。
[16](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
[17]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8]朱迪、王卡:《网约配送员的社会认同研究——兼论“新服务工人”的兴起》,《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19]王敏:《社会阶层认同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住房视角的实证分析》,《社会学评论》,2021年第6期。
[20]汪晓东、王洲:《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综述》,《人民日报》,2021年5月4日。
[21]《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登录自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2-04/21/content_5686435.htm)。
[22]《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登录自中国网(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931/mtbd/202112/t20211229_591046.html)。
[23]Sherif, M., Harvey, O. J., White, B. J., Hood, W. R.,&Sherif, C. W.. Intergroup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The Robbers Cave Experiment. Norman, 1961.
[24]Suls J M, Miller R L.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Washington, DC:Hemisphere Publication Services, 1977. 1-19.
[25](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432.6
引用信息:
[1]谭日辉,王涛.当代青年的社会认同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3,32(02):5-9.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