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4, 01, v.33 47-56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全职儿女”的形成、体验与因应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惠台政策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9BZZ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全职儿女”有别于先前的“啃老族”,他们在家中居住并负责照顾父母生活起居,换取双亲经济支持或是以个人积蓄度日;多数的“全职儿女”正处于事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人生黄金时期。根据豆瓣网、微博、抖音、知乎、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的文本内容为基础,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来剖析“全职儿女”们的心路历程,主动选择或是被动成为“全职儿女”者都有,原因多元;他们与双亲之间的情感与经济依附关系是“全职儿女”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基础。不少人成为“全职儿女”之后,承担了一定分量比重的家务劳动,身心状态得到了疗愈,然而不免感到来自周遭关切好奇的压力,冀望早日寻得适合自己的工作,脱离“全职儿女”的身份。“全职儿女”的现象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需要从各个层面来加以因应,全方位给予“全职儿女”足够的社会支持。

Abstract:

Full-time children" are different from the former "NEETs", they live at home and take care of their parents' daily life,in exchange for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ir parents or live on personal savings. Most of the "full-time children" are in the golden age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growth. Based on the text content of Douban.com, Weibo, Douyin, Zhihu, Xiaohongshu and other Internet platfor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full-time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active selection or passive becoming "full-time children" and the reasons are diverse. The emotional and economic attachment between them and their parent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full-time children".After many people become "full-time children", they bear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housework, and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has been healed. However, they inevitably feel the pressure from the surrounding concern and curiosity, hoping to find a suitable job for themselve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get rid of the identity of "full-time children". The phenomenon of "full-time children"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ciety. It needs to be responded from all levels and given sufficient social support to "full-time children" in all aspects.

参考文献

(1)任冠青:《“全职儿女”就是“啃老”?》,《中国青年报》,2023年5月16日。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1)陈雅赛、杨艳、余淑妮:《“啃老”与“孝道”:青年与父母经济帮助关系中的数字反哺获得现象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5期。

(2)胡杨:《“全职儿女”是福利还是“负利”》,《中国妇女报》,2023年5月19日。

(3)汪建强:《英国“啃老族”现状简析》,《经济纵横》,2007年第22期。

(4)郄汀洁:《21世纪日本啃老族问题剖析》,《当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3期。

(5)陈辉:《“啃老”现象的中西比较》,《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6)张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7)伍海霞:《啃老还是养老?亲子同居家庭中的代际支持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分析》,《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8)马志国:《“啃老族”:牵动千家万户的忧思》,《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

(9)苗国:《隐性啃老的中年危机:夹心世代的代际互惠与青年自觉》,《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第3期。

(10)李虹:《当代中国啃老族理论探析》,《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11)参见:马志国:《“啃老族”:牵动千家万户的忧思》,《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刘汶蓉:《转型期的家庭代际情感与团结——基于上海两类“啃老”家庭的比较》,《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4期。

(12)李虹:《当代中国啃老族理论探析》,《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13)张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14)李春玲:《80后和90后的尼特与啃老现象》,《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15)张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16)李春玲:《80后和90后的尼特与啃老现象》,《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17)张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18)韩琳:《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第二代啃老现象》,《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19)史淑桃:《当代大学生“啃老族”现象对高等教育的反思》,《商业时代》,2010年第16期。

(20)蒋晓平:《逆向代际关系:城市从业青年隐性啃老行为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2期。

(1)董帅鹏:《村庄地位竞争、进城策略与青年“啃老”常态化》,《当代青年研究》,2019年第4期。

(2)于宁:《养老金水平与退休生活质量:“啃老”现象、影响与对策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3)宋嘉豪、郑家喜、吴海涛:《“养儿防老”还是“养儿啃老”:男性子嗣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农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12期。

(4)苗国:《隐性啃老的中年危机:夹心世代的代际互惠与青年自觉》,《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第3期。

(5)宋健、戚晶晶:《“啃老”:事实还是偏见——基于中国4城市青年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人口与发展》,2011年第5期。

(6)史淑桃:《当代大学生“啃老族”现象对高等教育的反思》,《商业时代》,2010年第16期。

(7)张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8)耿羽:《农村“啃老”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基于河南Y村的考察》,《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2期。

(9)马志国:《“啃老族”:牵动千家万户的忧思》,《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

(10)撒凯悦、罗润东:《“啃老”还是“养老”:家庭代际财务转移与青年就业的关系》,《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11)刘西国、王健:《利还是弊:“啃老”对老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南方人口》,2014年第2期。

(12)穆光宗:《辩证看待“啃老”现象》,《人民论坛》,2012年第15期。

(13)参见:温光耀、陈浩、于涛:《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以南京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20年第6期;钟云华、王骄华:《大学生创业意向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的定量考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年第1期;朱守信、程天君:《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承诺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江苏高教》,2022年第11期。

(1)参见:王季、耿健男、肖宇佳:《从意愿到行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学术创业行为整合模型》,《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 年第7期;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2期;闫岩:《计划行为理论的产生、发展和评述》,《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7期。

(2)参见:陈维、黄梅、赵守盈:《就业社会支持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中国特殊教育》,2020年第5期;王燕、刘思洁、陈矜之:《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心态变化的年代分析——以社会信任、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为例》,《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期。

(1)熊丽:《“三重压力”下如何稳增长》,《经济日报》,2021年12月18日。

(2)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2023年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登录自(https://www.gov.cn/govweb/lianbo/fabu/202305/content_6874200.htm)。

(3)蓝江:《功绩社会下的倦怠:内卷和焦虑现象的社会根源》,《理论月刊》,2022年第7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13.5

引用信息:

[1]田蕴祥,潘璐.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全职儿女”的形成、体验与因应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4,33(01):47-56.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惠台政策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9BZZ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