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0 04 v.29;No.113 13-21
表现·生活·认同:新时代与青年间的三重询唤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江苏省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文化注意力导向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515)的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苏州工艺美术学院;

摘要(Abstract):

表现、生活、认同,是新时代与青年间的三重询唤。青年人表现的生存方式对自我的赋义有一定的突破和延展,但也会因表现过度导致自我的内缩;青年人在对新生活样态的探索与实践中勇于冲破边界,努力接近美好生活并寻求其核心真意,但也会因旁观生活而陷入审美幻觉;青年人在对自我的多元求证中获得丰富认同,但也会因多重自我的困局而走向"网络个人主义"。表现、生活、认同的背后是文化发展的逻辑,青年人应当学会区分呈现与表现,遵循真的底线;青年人应当在实践中接近生活的本质、本真,找到自我的存在感,把握生活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审美意义;青年人应当在协作和合作中为共同体作出贡献来确证自我。

关键词(KeyWords): 表现;;生活;;认同;;询唤
参考文献

[1](法)Jean Baudrillard:《Simulacra and Simulation》,trans.by Sheila F.Glaser,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pp.29-30。

[2][4][7][8]高德胜:《表现的学校与教育的危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6期。

[3](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5](法)Jacques Lacan:《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Book I: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 1953-1954》,ed.Jacques-AlainMiller,trans.John Forrest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p215。

[6](美)凯瑟琳·海尔斯、杨建国:《过度注意力与深度注意力:认知模式的代沟》,《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

[9]陆扬:《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页。

[10](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11](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王寅丽、张立立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页。

[12]白惠元:《“后青春期”与“暮气青春”:中国青春片的情动视野及其性别政治》,《文艺研究》,2019年第3期。

[13](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祁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页。

[14](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9、126页。

[15]许同文:《新陌生人社会的自我呈现与社交逻辑》,《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1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6页。

[17](美)李·雷尼、巴里·威尔曼:《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杨伯溆、高崇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9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13.5

引用信息:

[1]黄琴.表现·生活·认同:新时代与青年间的三重询唤[J].北京青年研究,2020,29(04):13-21.

基金信息:

江苏省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文化注意力导向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515)的阶段性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