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4, 03, v.33 3-11
论任弼时关于党的青年组织定位的战略性思考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青年运动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3VSZ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从建党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任弼时较长时间从事、领导党的青年工作,对青年组织的作用与地位有着深刻认知,常常从政党发展的大视野去估量和评价共青团的政治价值。从历史进程来看,任弼时的战略性思考在《团员调查表》的填写中发端;在旅莫期间奠定了青年团要依共产国际三大决议坚持党的政治指导的思想基础;在大革命时期后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初期点明取消团组织的结果“必定是消灭党在青年工农中的影响”;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期间坚决反对先锋主义、青年主义,强调要把青年组织的活动纳入党的政治框架之内;在解放战争初期提出“党的基本任务就是团的基本任务”,为即将重建的青年团擘画战略定位;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完成了对党的青年组织定位的战略性思考。任弼时对党的青年组织定位的思考,高屋建瓴,视野宏阔,闪耀着实事求是的理论光芒和坚持真理的斗争精神,以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Abstract:

From the period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to the Liberation War, Ren Bishi was engaged in and led the youth work of the Party for a long time, and he had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e role and status of youth organizations, and he often assessed and evaluated the political valu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In terms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Ren Bishi's strategic thinking began with the filling out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Youth League Membership"; during his stay in Moscow, he laid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Youth League to adhere to the Party's political guid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ree major resolutions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he pointed out in the late Revolutionary period and the early stage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period that the abolition of the league would "definitely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Party among young workers and peasants.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period and the counter-Japanese period, he firmly opposed avantarism and youthism, emphasizing the need to incorporate the activities of youth organizations into the Party's political framework;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war of liberation, he put forward that " the basic task of the Party is the basic task of the Youth League", and drew up a strategic orientation for the Youth League to be rebuilt. Finally, on the eve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e completed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positioning of the Party's youth organization. Ren Bishi's thinking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Party's youth organization is from a lofty position and has a broad vision. He shines the theoretical ligh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the spirit of fighting for truth, and further enriches the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参考文献

(1)张国焘:《我的回忆》(上册),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1)任弼时:《旅俄中国青年共产团团员调查表》,《党的文献》,2004年第3期,第3-4页。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第1册,内部资料,1957年印行,第383页。

(1)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第110页。

(2)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第110页。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第1册,内部资料1957年印行,第306-361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1904-1950)》,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1904-1950)》,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1904-1950)》,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2)中国新民主主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第1册,内部资料,1957年印行,第507-508页。

(3)中国新民主主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6-1927)》第3册,内部资料,1957年印行,第191页。

(4)《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5)《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6)《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1)《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2)《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3页。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第1册,内部资料,1957年印行,第324-325页。

(4)《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5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59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59-360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59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60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60页。

(1)《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3页。

(2)《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4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29-530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0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0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2)《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页。

(3)《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8-489页。

(4)《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4、485页。

(5)《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1页。

(6)《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486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6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7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297

引用信息:

[1]胡献忠.论任弼时关于党的青年组织定位的战略性思考[J].北京青年研究,2024,33(03):3-11.

基金信息: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青年运动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3VSZ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