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 0 | 29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精神生活是于人而言更具本质意义的生活形式。从理解精神生活的价值、树立精神生活的意识、拓展精神生活的实践、提升精神生活的质量四个维度,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理论内涵。在“两个大局”交织的特殊现代性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主要受到精神生活的物化倾向、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场域平台的配合欠缺、发展机制存在不健全的影响。应当采取内外并举的实践路径,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多场域多平台的协同联动、完善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机制,以此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
Abstract:The spiritual life is a form of life that holds more essential meaning for human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spiritual life, establish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spiritual life, expanding the practice of spiritual lif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piritual life, we can grasp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life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special modernity background of "two overall situ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life in the new era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materialization tendency of spiritual life, the impac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lack of cooperation of field platform and the imperfect development mechanism.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e role of college students,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linkage of multi-field and multi-platform,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life,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life in the new era.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3页。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5页。
(3)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42页。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15页。
(2)马乔恩:《数字资本主义与人的“新异化”》,《甘肃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1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02页。
(2)徐秀慧、卢爱国、黄亚果:《数字技术推进精神生活富裕的现实梗阻与突破路径》,《重庆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2)[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3)郭广:《精神生活病症的根源与根治:马克思的分析批判》,《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年第10期。
(4)曲垠姣、杨峰:《青年融入网络群体的交往效能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3期。
(1)闫玉、黄佳:《协同效应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模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7期。
(2)徐海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第23期。
(1)余小波、张欢欢:《大学评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机制》,《大学教育科学》,2021年第6期。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90页。
(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98页。
(5)杨贤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红旗文稿》,2024年第9期。
(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8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2)万光侠、李文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的唯物史观阐释》,《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3)冯诗琪、郭凤志:《价值澄清理论蕴含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澄清及其扬弃》,《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1期。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2)郭人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8页。
(1)孙秀玲、郭倩倩:《论“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9期。
(2)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6页。
(4)《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登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s://www.cnnic.net.cn/n4/2025/0117/c88-11229.html)。
(5)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641
引用信息:
[1]郑晴晴.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理论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北京青年研究,2025,34(04):3-13.
基金信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3JD710018); 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ZSD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