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
贫困流动家庭学前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治理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基于对河北省保定市17个城中村的调研,以流动家庭的学前教育能力与公共服务需求为研究对象,在"流动保障--合作治理"研究框架下,通过内生和外部支持两个维度阐释贫困流动家庭漂流历程不同阶段学前教育的困局及成因。研究发现,时空集聚受限是贫困流动家庭漂流初期的核心困局,成因为内部家庭符号微弱,外部包括社区接纳管理服务缺失、学校接收流程缓慢低效、政府安居支持引导滞后在内的流动型教育保障服务缺位,解决对策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层,社、家、校三维平衡为辅助层的融合机制。差异冲突显著是家庭漂流中期的核心困局,成因为内部身份建构的缺失,外部包括社区破冰过程困境丛生、校园认同伴有异地差异、政府户籍政策排外在内的融入型社会保障服务低效,解决对策为构建以社区为主导层,家、政、校生态建设仪式为辅助层的融合机制。情感共享微弱是家庭漂流后期的核心困局,成因主要为内部情感互动匮乏,外部包括社区公共育儿服务缺失、家校政社联系浮于形式、家庭教育投入与谋生冲突的发展型教育保障服务滞后,解决对策为构建以家庭为主导层,校、社、政互助互联为辅助层的融合机制,夯实教育保障和支持体系。
270 | 1 | 1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黄莹、王茂林:《符号资本与情感能量: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直播互动分析》,《传媒》,2017年第8期。
[2]宋辰婷:《从互动到仪式:网络权力常态化的困境与超越》,《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1期。
[3]陆益龙:《仪式、角色表演与乡村女性主体性的建构--皖东T村妇女“做会”现象的深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4]顾君冬:《合作治理视域下广东省扶贫工作协作机制优化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5]陈秋菊:《合作治理理论之于警务工作的适用性研究》,《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6]佟瑞雪、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7][14][18]尚伟伟:《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及其治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
[8]谢春风:《我国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李彦达:《郑州市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及影响因素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10][15]高帆:《公共管理视角下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第11期。
[11]马思萌、范昕:《中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回顾、反思与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12]张益萍:《公共政策视域下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路径初探》,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3][20][22]汤春丽、富晓星:《“主位诉求”的志愿服务模式探究--以流动儿童为例》,《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4期。
[16]郭亨贞:《生存在城乡“夹缝”中的孩子》,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7]李皎:《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19]陈晓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21]王涛、冯文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探讨》,《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2期。
[23]孙敬:《学前流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调查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24]庄甜甜、王奕君:《上海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与改进》,《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619.2
引用信息:
[1]李彦,刘军萍.流动的仪式链:贫困流动家庭学前教育长效扶助机制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3):85-92.
基金信息:
201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流动的保障链:贫困流动家庭学前教育扶助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2921)的阶段性成果。本项目的指导教师为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副教授陈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