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
"互助养老"是社会正式和非正式养老体系有机结合的重要模式,它内含了由老年人亲友熟人支持网络向社会陌生老年群体延伸的层级性互助理念。老年人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通过友爱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被赡养"到"自助养老"的角色转换,在互助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者应重视老年人群体构成和老年个体需求的异质性,关注老年人同期群的身心特征,协助互助小组制定调适互助行为的规范,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互助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互助养老"的健康有序发展。
8,765 | 353 | 6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袁同成.“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理论导刊,2009(4):20.
[2]朱传一.开拓互助组合养老的新模式[J].中国社会工作,1997(1):34-35.
[3]赫景秀.美国“结伴养老”一举三得[J].社区,2011(6):60.
[4]陈竞.邻里互助网络与当代日本社会的养老关怀[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06-109.
[5]孔娜,宣兆凯.老年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初探[J].伦理学研究,2011(9):125-128.
[6]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6-38.
[7]陈伟,黄洪.批判视域下的老年社会工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12(1):70-76.
[8]蔡清辉.结伴养老[J].老同志之友,2006(7):11.
[9]刘林,智东.“老年互助”式居家养老[J].社区,2009(2):26.
[10]王玉龙.德国的互助式养老[J].社区,2012(12):62.
[11]顾世显.互助——开启德国养老新大门[J].老年人之友,2009(7):44-45.
[12]陈静,江海霞.角色理论视域下精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特征和价值和探析——基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个案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8-34.
[13]冯丽,田建军.老年人“走婚”搭伴养老无可奈何的“前卫”[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12/31/content_3884427.htm,2005-12-31.
[14]谭琳,徐勤,朱秀杰.搭伴养老——我国城市老年同居现象的社会性别分析[J].学海,2004(1):121-126.
[15]姚远.非正式支持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13-114.
[16]刘向东,陶涛.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幸福圈层理论”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5):99-102.
[17][美]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M],隋玉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
[18]郑功成.当代中国慈善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1.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13.6
引用信息:
[1]陈静,江海霞.“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2(04):36-43.
基金信息:
20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12MS129);; 2012河北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目“河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与支撑”(SZ126013);; 2011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保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20110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