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list paperlistmore paperListPage

2025年 04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统计数据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理论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郑晴晴;

精神生活是于人而言更具本质意义的生活形式。从理解精神生活的价值、树立精神生活的意识、拓展精神生活的实践、提升精神生活的质量四个维度,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理论内涵。在“两个大局”交织的特殊现代性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主要受到精神生活的物化倾向、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场域平台的配合欠缺、发展机制存在不健全的影响。应当采取内外并举的实践路径,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多场域多平台的协同联动、完善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机制,以此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

2025 年 04 期 v.34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3JD710018); 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ZSD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7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论习近平青年观的原创性贡献

张贝贝;

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习近平青年观赋予了青年担当重任的深刻科学内涵,将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阐释为青年争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面对互联网发达的信息时代,习近平青年观系统概括了青年适应互联网的内在要求。在增强青年斗争精神基础上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同时利用互联网之势推进网络强国目标的实现。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习近平青年观全面阐释了共青团改革以密切联系服务青年为目标的现实任务,推进共青团从严治团和深入基层的改革导向。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习近平青年观具体分析了青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时代使命,促使青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树立大局意识,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2025 年 04 期 v.34 ; 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求是学术—栋梁”育人育才项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编号:RUC24QSDL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4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人工智能提升青少年道德决策能力的可行性、方法路径与伦理困境

周斌;

人工智能对道德决策要素的数据分析和算法推理,从横向和纵向的立体视角出发,为青少年道德决策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的支持,能够根据青少年成长经历、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心理和兴趣偏好,帮助他们在综合分析道德原则、价值立场、道德案例以及社会影响等要素的基础上,做出与人类价值观相符的道德决策建议。人工智能主要通过道德决策树、情景模拟技术、伦理对话系统以及风险反馈机制等道德决策辅助工具,帮助青少年进行道德决策训练。德育工作者应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功能定位和伦理困境,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道德决策能力。

2025 年 04 期 v.34 ; 202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少年伪善的道德风险及其化解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EA2300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7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数智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路径研究——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核心

倪秋莹;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当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面临学段衔接断层、需求供给错位、技术赋能低效及制度建设分裂等核心挑战。本研究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核心,探索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路径,提出三大系统性实施路径:其一,构建“需求驱动—动态适配”的智能供给体系,依托跨学段需求感知网络与螺旋式资源生态,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分层内容适配与资源精准推荐,破解供需错位问题,贯通学段衔接;其二,打造“技术底座—场景应用—生态服务”的三层架构,以统一数据中台打破信息孤岛,创新分学段递进的精准化教学场景,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生态;其三,完善“制度保障—能力提升—效果评估”的支撑机制,通过跨学段数据治理、教师数智素养分层培养及多维评估体系,确保技术赋能与教育目标的深度融合。研究指出,数智赋能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本质是育人逻辑重构,需以技术支撑推动教育理念从“统一供给”向“精准滴灌”转型,从工具赋能跃迁至价值融合,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技术为支撑、一体化为目标的思政教育新范式,为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2025 年 04 期 v.34 ;
[下载次数: 4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刊专题

抗日救亡视域下党领导青年运动的规律认识及实践启示——基于《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思考

赛俊彦;

在抗日救亡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青年群体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功能,科学分析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明确提出青年运动应服务于民族解放和国家存亡这一中心任务。以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为核心理论依据,党的青年工作通过理论教育强化思想引领,通过组织建设完善动员体系,通过实践教育增强青年参与感与责任感,成功引导广大青年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这一历史经验表明,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是青年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青年运动的方向性、思想性、组织性和实践性构成了其良性发展的关键要素。新时代背景下,应继续坚持党对青年运动的全面领导,明确青年工作的战略定位,强化思想引领功能,持续夯实组织建设,着力拓展实践教育深度,从而有效激发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生力军作用,推动新时代青年运动持续健康发展。

2025 年 04 期 v.34 ;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智能时代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3BKS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3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抗战初期党的青年动员工作述论——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为中心的考察

董海军;何澂;

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的青年动员工作多由外围组织进行。全面抗战前夕,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最高青年组织应运而生,该组织也是党改造共产主义青年团、对青年予以管理和教育的群众性外围组织。其对青年群众的组织动员功能主要体现在立足青训班实行军政理论教育动员、聚焦战地工作服务团做优战地实践动员、围绕农村地区开展救亡动员、依托期刊推动文化动员、组建剧团进行娱乐动员等方面。在多方面的动员工作合力影响下,激发了青年积极投身抗战救国的社会责任感、锻造了优秀青年军政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动员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响应党中央建立全民族抗战统一阵线、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为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青年动员工作也存在部分青年组织涣散、职责不明等不足。

2025 年 04 期 v.34 ; 国家社科基金2020年度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BKS0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2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抗战动员与组织技术:晋西北根据地农村青年的政治社会化(1937-1945)

王娟;孙霞;

全面抗战初期,晋西北根据地青年组织资源匮乏、组织意识薄弱、青年干部组织手段缺失,导致组织工作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通过外在制度保障,内在思想动员,建立和巩固青年组织。青联在群众运动中注重满足青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利益诉求,建立文化娱乐辅助性青年组织,以灵活多样的组织技术吸纳青年加入。同时,经过中共的努力探索,青年组织的形态不断优化调整,独立性和统一性矛盾也得到合理解决。有组织的共同行动,提高了青年的组织觉悟和社会地位,实现了农村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他们日渐成为抗战时期农村基层社会的主干力量。

2025 年 04 期 v.34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太行山传统村落文献的抢救性保护与数字化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3VJXT020); 山西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专项项目“《晋绥日报》中共革命英烈纪念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SXGMWW2024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2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发展

二次悬浮:返乡低学历青年的发展困境和路径复归

王琼琼;

在社会结构的多元构成中,每一类群体均应被赋予可见性,以确保其在社会叙事中的充分代表性和参与度。返乡低学历青年作为乡村社会的组成部分,其再就业和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青年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研究发现,城乡关系与代际差异背景下,返乡低学历青年进则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实现发展,退则无法在乡村或县域获得归属,在就业、生活和心态层面呈现出个体就业结构性悬浮、社会关系空间性断裂以及城乡场域双重祛魅的“二次悬浮”发展困境,并从政策精准、行业锚定和文化包容三个维度对返乡低学历青年的发展提出了优化路径。

2025 年 04 期 v.34 ;
[下载次数: 3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基于数字画像技术的高职生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

杨彦如;周岚;

数字画像技术作为一种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教育工具,为高职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无限可能。本研究以数字画像技术在高职生个性化学习场景中的实践应用为核心议题,重点探索其可行的实施路径,力求化解高职教育中“统一教学模式与个性化学习”的矛盾。研究从政策驱动、现实困境及技术潜力三方面阐述研究的起因,强调该技术是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满足高职生个性化学习的核心工具。从数字画像技术的核心内涵、技术架构与教育适配机理分析入手,明确其与高职教育“实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特征的内在契合性。在剖析高职生学习需求与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以“数据层-应用层-保障层”为核心的“三维十要素”个性化学习策略框架,提出核心策略的实施路径与差异化策略的实施重点。研究指出,数字画像技术的应用面临技术本身、伦理规范、教学管理以及外部环境等多重挑战,必须有效防范技术迭代与数据聚合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2025 年 04 期 v.34 ;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数字画像技术的高职生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DDB234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6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青年热衷于“网红打卡”的现象表征、成因分析及策略引导

杜松;

在数字时代,“网红打卡”已演变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实践形态,呈现出周期性迭代、空间重构、符号消费等现象表征。这些现象既植根于技术与商业协同驱动的产业逻辑,也映射出青年群体在现代社会转型中面临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困境。青年群体借助媒介技术和商业逻辑的引导,通过空间实践构建出满足自我需要的“网红打卡”场域,推动了网红经济的蓬勃发展。然而,网红打卡现象的兴衰演变是社会结构与个体需求、空间生产与媒介传播、技术发展与商业运作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伴随着消费异化和价值偏离等一定的“不道德”打卡现象。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构建算法伦理规范、拓展青年身份建构渠道、建立空间治理体系的系统治理路径,以引导打卡文化向建设性方向发展,促进青年网络亚文化的良性生长。

2025 年 04 期 v.34 ;
[下载次数: 6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