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3期
新时代青年担当文化使命的意涵阐释与进路探赜
张剑宇;文化领域是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价值施展场域,文化使命是新时代青年担当的重要使命向度。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时代情境、青年主体性彰显的身份特质、文化发展中青年的参与现状是青年文化使命生成的逻辑根源。新时代青年担当文化使命的实践是一种异质性的文化参与,深嵌于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建构、文化传播等文化实践维度,具体表现为对复杂文化价值理念的认知与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多元外来文化形态的批判性借鉴、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推进、对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自信式传播。拓展青年的文化使命担当,需要重视科学理性的文化引领、传承弘扬的文化涵育、开放包容的文化实践、守正创新的文化建设、交流互鉴的文化互动对青年的积极影响,以此深化文化认知认同、重构文化精神追求、构筑文化自信心态、提升文化实践能力、展示文化形象标识。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青年精神素养的培育指向
赖思帆;在中国奔赴现代化的发展坐标中,青年始终是关键变量。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培育青年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精神素养,不仅仅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进程和青年群体的鲜明特点,青年精神素养的培育内容应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实现自我确证以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实现群体凝聚以集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涵养时代新人精神基质以彰显中国青年的现代化精神风貌。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应葆有何种精神素养,为强国复兴注入青春力量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
韩启云;胡献忠;新文化运动初期,基于共和危机的伤痛、政党政治破灭的无奈,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文化认知,才能创造出新的政治体制机制,纷纷祭起“不谈政治”的戒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刺激,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觉悟觉醒。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转而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竞相以不同主义寻找救国救民的理论模式。五四运动前后,围绕“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问题”“无政府主义”等话题相继展开的论争,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并逐渐取得优势。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实现了由注重文化启蒙到投身社会革命的思想转变,完成了从“不谈政治”到“谈政治”再到“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转向,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深沉情怀和“铁肩担道义”的历史责任感,为新型政党的诞生和革命力量的汇聚创造了条件。
国内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阶段、热点主题、演进趋势及展望
闫金山;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关于留守儿童教育主题的研究成果丰硕。这种情形下,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对于今后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持续跟进及政策实践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COOC/VOSviewer文献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和逐步回落三个阶段;研究热点聚焦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教育支持系统构建以及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等四个主题;研究总体呈现出视野越来越宽广、内容越来越丰富、方法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城镇留守儿童教育将是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初中生生命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杜可欣;为考察初中生生命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心理韧性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以873名初中生为被试,使用《初中生生命价值观正式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Amo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生命价值观(M=116.34)、心理韧性(M=96.75)和主观幸福感(M=36.48)处于中等水平,并在性别、学校类型等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2)生命价值观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r=0.69,p<0.01);生命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70,p<0.01);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3)心理韧性在生命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生命价值观不仅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心理韧性来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脆皮大学生”的群像特征、成因分析及引导策略
黄启维;罗恒锋;“脆皮大学生”从网络热词发展为大学生群体新标签,反映出当下青年流行文化和大学生现实处境。身体、心理、思想与行为的易“脆”是“脆皮大学生”的主要特征。网络“自嘲”引发的自我宣泄、高校健康教育的缺失、“梗”文化的流行传播和“当下主义”的侵袭蔓延共同构成了“脆皮大学生”的现实成因。为此,要理性对待“脆皮大学生”现象,从提升健康素养、疏解心理困惑、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想武装大脑等方面进行正确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摆脱“脆皮”,成就“硬朗”人生。
向死而生:社交媒体的情感共振与“复活”再造——基于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考察
何加辉;姜淑萍;“社会性死亡”一词在逐渐被大众熟知的过程中,内涵与外延已发生偏移,但社死事件的社会本质与无法言说之间矛盾却一以贯之。本文基于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采用线上观察法、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从个人、社群、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如何实现从现实社会的“社死”到媒介社群的“复活”。个人有“被看见”的情感需求与提供参照的价值坐标;在算法的勾连与区隔下,形成弱关系的精神家园与舞台展演式的趣缘空间;“社会性死亡”成为社交货币,有助于“主我”在媒介化的趣缘空间中漫游,形成虚拟空间的新“客我”的社会关系,弥补现实社会期待中“客我”角色失焦。现实中无法言说的尴尬弱者转向趣缘小组的社交强人,完成“社会性复活”的身份再造。
中国《青年发展促进法》的时代需求、立法依据与实现路径
刘宇轩;青年发展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全面依法治国就要以法治思维促进青年发展,实现青年发展立法,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本文认为应当出台《青年发展促进法》来实现青年更好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本文从现实需求和立法基础两方面论述《青年发展促进法》立法的必要性与合法性。青年群体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但是在实践中,青年发展面临着法律上相对弱势的地位、权益保障不充分不全面等不利因素。《青年发展促进法》立法是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需求,具有宪法依据,也是保障青年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必然要求。在实现路径上,应当确认青年在法律上的独立主体地位、应当以青年整体发展为立法目标、注意解决立法协调问题等。
近三十年新职业青年研究的热点议题与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冯英子;黎心韵;以1993—2024年200篇CNKI期刊检索中的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CiteSpace进行数据转换与初步分析,接着运用VOS viewer的关键词共现聚类进行可视化解读,对关键词涌现进行阐释,再利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新职业青年进行主题领域的追踪与挖掘,勾勒出新职业青年研究的热点议题与知识图谱。研究发现:我国新职业青年研究经历了对其阶层涌现的合理性讨论、就业质量与政治参与、社会融入与劳动过程的探讨三个阶段;聚类为三个热点议题,即一是群体画像,描摹其总体向上面貌与弹性适应特征,二是学界对其引导途径的共识研究中对城乡关系、政府政策制定、知识生产的重要作用,三是探讨其群体是“扩容提质”还是“两极分化”,数字“赋能”还是“缚能”,“社会融入”还是“社会排斥”的发展趋向;形成了以社会分工等为理论主轴,以行业韧性等为关键词的实证演进探索,提出需要更加突出精准定位、总体性的调查。
国内外NEET青年研究:热点、演进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蒋凌;董志荣;陈超男;本研究纳入2000—2024年中国知网261篇、Web of Science 275篇NEET青年相关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1)国内外发文量呈剪刀差逆转,这和中国政策及世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2)NEET青年人群特点上,国内多聚焦大学生、啃老族和闲散青年,国外则关注失学失业青年;(3)NEET青年身份成因上,国内NEET青年身份形成主要和教育就业政策不同步、家族观念主导、资源分配不均、家校教育不当、躺平文化盛行等因素有关,国外NEET青年身份形成归因于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以及个体逃学辍学、健康问题、低人力资本等因素;(4)NEET身份的危害和纾解上,NEET身份会带来“疤痕效应”,增加个体受排斥风险和脆弱性。对此,国内主张从教育和文化角度发力,国外则提倡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青年服务。未来可统一NEET界定标准以进行跨文化比较,分析同一因素在不同时空的影响并建立科学的因果推断。还可以开展对NEET身份保持时间的测查以及干预措施的评估等。